火眼金睛识网贷平台“李鬼”
2016-06-15 09:55:14
[复制链接]
浏览:1075
网贷投资方兴未艾,但是平台跑路、提额受限等问题依旧如影随形,这让投资者本来跃跃欲试的心理又蒙上一层阴影。如何识别平台是“李逵”还是“李鬼”?
笔者接触网贷时间不算长,但是通过对行业的理解和投资方法的积累学习,实现了年化收益率稳定在15%-20%。笔者支招,看清几项数据,可以大致还原出有问题的平台。
一看:平台阐述的基本数据
打开一个网贷平台,在业务分析一栏,显示了平台的基本数据情况。“平台2014年上线运营,平均年化是9%左右。”这些信息反映平台年化收益情况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但最后一句话,“人数达到11670人和8人”,这个数据值得揣摩。笔者说:“数据是当月累积的数据,也就是这个平台3月累积投资的人数超过了10000人,但是借款人只有8个人!一个运营两年的平台,在资产端一个月就只有8个借款人,这是不是很奇怪?”
下结论之前,再以行业内做同样业务的另一个知名平台来对比一下,“这个平台的投资人数在3月累积达到将近5万人,借款人也达到了将近4万人。同比例计算,一个月投资人达到1万,借款人也会达到8000人。当然,这么直接换算是有问题的,但是只有8个借款人已经足够说明之前那个投资平台在资产端是有一点问题的。”
笔者分析认为:“这种情况我想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平台在资产端的业务开发能力非常有限;另一种可能就是平台自融,老板的生意和车有关,有可能一直在给自己的生意融资。”
二看:平台投资人待收排行
笔者认为:“如果一个平台的投资人比较多,大家资金实力悬殊不算大,这导致大额投资人的资金占比不是很大。假设这个平台是个庞氏骗局,即使大额投资人撤资,由于资金占比相对较小,也不会给平台的现金流短时间内造成致命影响,平台在庞氏骗局的情况下也是可以玩一段时间的。我们可以把大额投资人撤资理解为投资人挤兑,也就是说笔者投资的平台是可以承受住一定程度上的挤兑的,毕竟土豪在同一时间撤出的概率是很低的。”
笔者指出了一个有问题迹象的平台数据,可以看到,在这个平台投资人排行里,第一名投资金额占比高达41.55%。“假设平台是庞氏骗局,第一名如果撤资,这个庞氏肯定就玩不下去了,因为大额投资人的撤离给平台在短时间内带来了致命的流动性风险。不光是占比,这个平台最大的投资人的平均期限也很有意思,他的投资待收期限长达29个月——一个人在一个固定收益的理财平台投了10个亿的现金,而且一投还投了2年多!这看起来不太像地球人干的事。”笔者猜测,这有可能是为了拉平台交易额,自己投了自己。像这种平台,大户撤资是非常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件事,恐怕是平台自己不再投自己了。
三看:平台借款人待还排行
笔者直接拎出一个问题平台的借款人待还排行数据。可以看到,排名第一的借款人借款金额占总借款金额的比例高达66%,而第二名只有12.02%。
“这个占比就有点恐怖了。我们说前十的借款大户同时坏账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但是单一一个借款人坏账,这个概率是比较高的。一旦排名第一的借款人出现坏账,这么大的资金量占比,毫无疑问,平台自身是没办法兑付的。这个平台的很多数据都指向了其在资产端是有着非常多问题的。”笔者这样分析认为。
四看:平台的历史待收
看一些数据在过去一段时间的走势,也可以帮助对平台做一些判断。笔者认为:“假设平台是庞氏骗局,平台要保证自己能够一直借旧还新,它的待收肯定是一直增长的。如果这个平台在某一时刻待收数据成断崖式下跌,这个时候要注意了,如果是庞氏骗局,说明它已经走到头了。待收的增长趋势也可以用斜率来衡量其增长的快慢,一个平台业务不断发展,待收增加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增长速度过于夸张就要小心了,一旦发现这种势头,就要去寻找背后的增长原因了。要看它资产端业务做的是什么行业,平台是什么背景,平台业务的来源地区等等。普通投资人一般情况下不具备把一个平台调查得彻彻底底的条件,那么个人建议,看不懂即视为平台有问题,就不要投了。”
笔者最后提醒:“尽管数据已经透露出很多信息,但是光看数据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把数据和平台的背景、业务模式、业务来源包括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甚至是宏观经济形势等等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去客观的评价一个平台是不是值得我们去投。”
暂时没有评论,快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