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比较贫穷的家庭,进入股市的资金大多数来自于后期工作的积累,从写程序的程序员到信息管理者的岗位,再到现在不依赖与工资收入,走过了漫漫的10年。庆幸的是刚入市场并没有太多的本金供我挥霍,而后期的收入的增加及投资经历丰富为我后期的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任何人都是从小散韭菜过来的,我也不例外,写下的内容其实也是所有小散都经历过的投资...
展开
我出生在一个比较贫穷的家庭,进入股市的资金大多数来自于后期工作的积累,从写程序的程序员到信息管理者的岗位,再到现在不依赖与工资收入,走过了漫漫的10年。庆幸的是刚入市场并没有太多的本金供我挥霍,而后期的收入的增加及投资经历丰富为我后期的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任何人都是从小散韭菜过来的,我也不例外,写下的内容其实也是所有小散都经历过的投资编年史而已。
之所以写出投资总结,在经历了完整的2熊1牛,将自己在牛市启动前和熊市来临前发现的种种异象记录下来,时刻提醒自己,也为其他韭菜提个醒!除此之外:还是要感恩这个时代让我们这些屌丝都能凭自己的能力凭空创造财富,感恩幸运女神每次都能在危难时候救我于水火,感恩一切一切在黑暗中给我指引的力量。
一、懵懂期,原来躺着也能赚钱? 2007年5月----2007年10月
我是2007年5月初进入的A股,当时投入3万元,进入后不久就是著名的530事件,后来又在股灾和上升途中陆陆续续补进去7万元,到2007年牛市大顶累计投入7.5万元(主要是父亲借的钱)。
至于为什么要进股市,无非就是看着周边的人都在赚钱,躺着赚钱,自己的工资收入不高,对钱的渴望让我进入的这个自己从未企及的领域。连股票是什么也没搞清楚,就懵懵懂懂的入市了,一开始当然也是小心翼翼,3万元挣了1000多就跑,跑了以后又买了其他股票,买的股票大多数是看推荐或者价格极低的股票,不懂什么市盈率之类的,也分不清楚为啥涨为啥跌。当时赚钱后还小小盘算,按这个速度买卖一次挣1000,两次就可以买一平米房子(当时汕头房价2000多左右)。就这样我逐步从小心翼翼演变成追涨杀跌,不知不觉在牛市大顶到来前已经亏去20%的本金。
二、直面股灾,恐惧-悲观-麻木-绝望! 2007年10月--2008年10月
美国的金融风暴直接拖垮了全球金融市场,当时也不知道为啥暴跌,只是无论每天怎么操作,结果就是下跌,每天看着账户的净值一点点的减少,A股指数也在美国佬的这场调整中暴跌了65%。
我在下跌过程中又陆陆续续的补进去一些钱,补到差不多10万元本金,每次抄底都是抄在了地板,地板下还有地下室,地下室还有18层地狱。(幸好当时也没什么钱,不然可能亏损更多,但是那已经是我的全部)。
在跌剩3万元的时候,父亲要求我撤出股市,亏得钱就算了,但是我坚决不同意,我这个人比较倔强,从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我每天不断的学习资本市场相关的知识,从股票k线的各种指标到背下1000多个股票所属行业,市值规模,市盈率,所属概念等等。我觉得这个市场不应该是赌场,这段时间我的换手率非常高,高到平均每天换手至少1次,当时的我还是比较喜欢研究题材和故事,不甚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行业面。
这场股灾足足跌了12个月,在国家的多次调降印花税,入市干预,最后是4万亿印人民币救市,在多数人开始都跌得麻木绝望的时候,08年底A股率先展开开始反弹,反弹行情在人们的犹豫中开展。至此,08年底,10万本金已经亏去90%,账户市值跌破1万元。
三、反弹与震荡 全球经济调整期 2008年10月--2014年10月
08年底的这波反弹,我又陆陆续续将自己平时工资省下的钱投入到股市中补仓,断断续续的补,大部分不是补在底部,陆续又补入3万元。即使是这样,靠着自己不断追涨杀跌和追热门,靠着这波反弹至 09年8月份顶部,我居然实现了正收益!!期间指数涨幅101%,我的反弹幅度按3万本金计算 也达到了400%,高点时总市值 是13万多一些。
世界经济在调整,中国的GDP 也从双位数增长逐年缓慢回落至个位数。与此同时,中国资本市场又陆续推出了 创业板,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改革措施,中国股市依旧离不开抄故事,抄重组,炒高科技,当时TMT类股成了大热门,只要粘点科技成分的,都成了大牛股,而创业板很多个股在14年牛市启动前已经涨幅达300%以上。虽然我是做软件开发行业的,但是我一直鲜少买这类股票,主要是这个行业确实是成王败寇,成则一夜风靡,败则排山倒海,属于赌性要很大的行业。像腾讯,阿里巴巴,京东也是亏了好久,你很难通过经营数据来赌对企业,更多的是需要猜对风口。互联网而国内的东方财富和乐视网,网宿科技这些市值都非常大,但是我一直是对这些报着怀疑的态度,这些企业的护城河真的有这么大吗,大到支撑了上百倍的市盈率。
随着学习与成长,我的换手率逐步下降了下来,也从追涨杀跌改为研究潜伏未来热点,提前潜伏,不追涨是我的第一原则,第二则是不买看不懂的公司,行业。由于甚少买TMT 类股票,所以我09--14年牛市启动前夜,年收益都不甚雅观,仅仅是保住了本金而已,每年上下波段在 正负10%区间,但是我关注香港市场及欧美市场,发现外围经济不断的在复苏,同样的公司,当时港股的价格比A股的高,特别是金融股,所以可以肯定的是2000点的股市大部分股票都是被低估的,所以即使收益很低,我还是坚持将工资收入多余的钱投入到股市中,11年底我换了一份工作,工资收入的提高让我有更多闲余资金投入到股市中,就这样,到14年8月份,我持仓市值33万,其中盈利6万,本金27万,6年总体盈利没有超过20%,跑输储蓄利率。
四、第一桶金2014年10月-- 2014年 12月
也许是多年人品的沉积,也许是上天怜悯,也许是多年学习的厚积薄发,在14年年中时,我换仓到了 广州友谊(后来的越秀金控),我的09年以后的操作风格基本都是全仓一只股票的。当时买入的理由就是当时中小市值已经涨了很多,一直想寻找低估安全且中小市值的品种蹲守。留意到当时广东国资改革概念,当时热门的股主要是 东方宾馆等,涨幅都非常大。我留意到 广百股份也有所跟风,但是当时的广州友谊一直横盘,没有动静,当时买入广州友谊主要有这几点考量:
1:市盈率很低,市净率很低,比广百低,比东方宾馆更低,且零售企业的现金流充足,经营也比较稳健。
2:广州有两家广州国资控股的零售企业,广百和友谊,当时考虑是这两家是否进行合并。
3:即使没有故事,当时广百股份已经涨了一段时间了,跟风涨应该也没有问题。
所以我选择在广州友谊低迷时买入后装死直到8月底停牌。后来的发展大家也都知道了,14年底券商股因为融资融券的关系,大涨暴涨,几乎所有券商都涨了100%以上,而广州友谊 也发布了重组预案,就是越秀金控注入金融资产,其中就包含了广州证券。
粘上券商,估值翻翻,这就是当时市场的写照。广州友谊也在12月中顺利复牌,由于有中纺投资注入金控的前车暴涨的参照物和券商股暴涨的参照,广州友谊也开始了无悬念的空心涨停之路,直到第10个涨停板打开卖出,收益大概是140%,至此账户资金达80万。
五、全民杆杠,离场休息 2014年--2015年6月
2014年这波牛市的启动的根源就是杆杠,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到后来的民间配资,都是杆杠惹的祸。
看得懂的提前进场了,看不懂的出去又进来了,一直不敢进的最后也进去了。14年底股指开始涨声响起,价增量升,从2000点开始一路突破3000,3300,3500,4000,到最后突破5000点,耗时半年余。成交量也从上证几百亿到上证突破万亿,当时股市的日成交金额已经超过了美国股市,背后的推手就是全民杆杠,当然更深的背景则是超发的货币与无处容身的热钱。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股市开启了大跃进时代。我也开启了人生第一次杆杠的人生(在此之前自己的负债=0,不喜欢负债)。由于资金量已经达到了50万融资融券开户门槛,银河证券老是催促我去开账户。当时股指在3000点附近,我犹豫了,3300点是股市的一个很大的压力位,是急流勇退,拿着获利逃离股市还是乘胜追击更上一层楼?我选择了后者,开融资融券乘胜追击,我在15年初开通了融资融券账户。当时拿着近90万的资金,如果拿去买房子,也没能剩多少钱,成家的话需要的钱还相当多,这是当时主要的考虑(2014年汕头房价6000)。90万如果不按揭的话买100平米+装修就所剩无几了,按揭的话我又靠什么还,工资吗生活怎么办?
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是的,给我一个工具我就能撬动整个市场的成交量,这个工具就是融资配资。在2014年以前,股市的成交非常低迷,几百亿的日成交量,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这个杆杠开始深入人心,券商开始大推特推全民杆杠(无门槛),民间资金也看到了商机,各种杆杠工具应运而生。杆杠也从1倍,2倍,5倍,到最高的10倍,1万元最高就撬动了10万元的成交,股市的成交量由此暴涨。一个涨停就发家致富;先加,我涨点就跑;杆杠高,顶多本金不要,博一下;股市一直在涨不会下跌再不加就晚了;这些是当时大多数人真实的心里写照。
好在我这个人贪念不高,也不喜欢这些非正规渠道的配资,所以一直没碰。虽然用券商融资,但是最多也没超出1倍(当时最高可到120%)。
就这样,到了2015年5月份,当时已经是全市场暴涨,但凡是个小盘点的股票无论是有无业绩有无题材,都可以获得100%的涨幅。这就是赚钱效应,有了赚钱效应,就会推动更多的热钱涌进来,买涨不买跌,越涨越有人买,人们总是喜欢抢有赚钱效应的东西,不管这个价格是否物有所值!以至于后面我开始看不懂这个市场了,发现这个市场已经没有符合我估值要求的股票可以买入了,整个市场已经比港股高了100%以上。
2015年5月底,我持仓市值160万,a股涨幅从2000点算涨140%,市值增长不高主要是与我持仓的股有关,当时持有的都是海螺水泥,宝钢股份,银行股等泡沫不太大也涨幅不太大的股票,其实我好多时间因为无股可买而选择空仓。
5月底我选择彻底退出A股,仅留10万本金。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判断:
1:当时A股已经全民泡沫化,出现了市梦率,数百倍的股很多,我已经无股可买。
2:当时国家已经开始宣传股市有风险之类的信息。
3:全民赚钱效应,连看门的大爷都可以赚100%的盈利,新闻里播放的每个人都在赚钱,钱从哪里来?
4:全民杆杠,券商已无资可融,当时我发现,即使银河证券这么大规模的券商,要用融资的时候还需要抢,抢慢了就没有钱了。券商开始在A股配股融资来增加资本金,而有些券商已经开始调整融资股票标的的范围。民间配资已近疯狂,10倍杆杠,赌一把翻倍。国家开始关注民间配资,并开始查相关配资接口软件及券商。
5:万亿成交,这种问鼎全球的成交量是否可持续,是否匹配中国的资本市场?开户账号在连续增长后开始衰竭,资金已经出现接不上力的现象,无论后来政府是否有清查杆杠和配资,这个旁氏始终是玩不下去的。
我离开了股市,选择了外出旅游,期间也办好了护照,这是人生中第一次自己的旅游规划,15天的半自助游,从云南丽江到香港到马尔代夫。旅行很累,也很愉快,能看到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希望能尽快开启自己的第二次长途旅行。
当然在此期间,我需要为150万资金选择一个归宿,当时是我第一次接触P2P,并且选择了当时比较信赖的陆金所,红岭创投,我选择将资金分为3份,50万投了陆金所的零钱宝,50万投了红岭的7天短期净值标,50万在股市账户买了华宝添益。
即使如此,我也在马尔代夫的沙滩长椅上晒着太阳,开着当地买的电话卡3g网络关注着a股的暴跌进程。
六、中国式股灾,暴跌爆仓资金踩踏效应 2015年6月-2016年2月
上帝欲让其死亡,必先让其疯狂。疯狂的过后就是哀鸿遍野。投资需要理智,当失去理智时往往就会偏离跑道产生危险。在股市大牛的时候,周边有不少人都想要入市,由于知道我的赚钱效应,都来找我介绍买哪个股好或者是请我代抄,我都是拒绝的,直到现在,我也一直不向人推荐进入股市和p2p,这个市场是风险巨大的,只有你自己才能评估自己是否适合这个风险,别人是无法替代你做决定的。
中国式股灾来了,虽然某某媒体吼出了4000点牛市才刚刚起步的口号,大家纷纷看到了6000点甚至1万点,股市在5000点小幅回调后,人们还在加大资金进场抄底,没有看清这场灾害的本质就是消灭多余的财富!于是乎,我们看到了后面波段性的3次股灾,有好多私募基金基本都逃过第一次股灾,但是都没有逃过第二次第三次。
3次股灾我其实都参与了,第一次是旅游回来后进行抄底救市,时间是6月29号,由于是渐进式抄底,所以我到6月29号到8号反攻前夜,账户亏损是60多万,本金亏损比例是30%多,此时我是满仓融资,账户市值是300多万。抄底前半段我买的是中国中铁和中车之类的大盘股,所幸的是策略正好符合国家救市标的,跑赢当时的小盘股。到后期,我观察到很多小盘股已经跌不动甚至开始翻红,我又把大盘股换到小盘股,共两只中海科技和中华企业。当时已经有1只票停牌了,第一次股灾的尾声就是以千股停牌来开启的。当时我断言股市已经跌不动了,国家队救市开始从大盘股转向全面买入,有暴跌必有暴涨,只要两个涨停我就可以回本,7月9日千股涨停,此后我很快收复失地,并轻松在反弹中赚取20%的收益后我选择再次离场,尽管离的有点早后面个股还能陆续反弹,但是泡沫依旧未消除,我选择再次观望。
此后的股灾2,股灾3 我也分别逃离和抄底成功,期间主要通过观察A/H指数差来决定在哪个市场避险,通过反复转战,略有斩获。到2015年末 持仓市值250万。不仅没有损伤,反而在股灾中市值增长。
后期由于资金量比较大以后,我不再选择全部押注在股市里,选择了一部分投资p2p,中间有红岭,团贷网,翼龙贷等等,选择的标准都是有一定背景或规模的p2p 企业,所幸一直未遇到雷。
七、股市恢复期,IPO重启发行加速,市场全面分化,倡导价值投资. 2016年2月-至今
16年至今,A股开启了价值投资模式,16年我转投港股,买了中国中药,联想控股,光大控股等,也成功避开了16年初的熔断。熔断过后又转回 A股取反弹,到反弹一定程度后又回到港股,16年反反复复在港股与A股间切换,基本都是获利的。从16年开始市场投资风格转换,但是17年上半年我还是选择错了方向,当时看到新股及IPO发行在加速,且注册制即将推出的消息不断。当时判断股市低点发行注册制有利于国家且低点推出注册制杀伤力更低,所以我也一直往这个方向留意,当时在完全以风投为主业的两家公司:鲁信创投和九鼎投资中选择了鲁信创投。当时选择这个股无非基于几点
1:主业创投,且全部为自由资金,名字还有创投二字。
2:大比例持有股权,且持有公司众多。
3:政府背景优势,容易切入即将上市的地方企业
4:国企改革背景
在鲁信创投的不断下跌与ipo不断加速的方向运动中,当初的判断不断被证伪,我的鲁信创投也从本进仓加仓到了后来的本金+融资全仓。到8月份最高亏损达120多万,我在亏100万时选择割肉离场,离场的主要原因就是基于公司基本面并没有我想象的好,这些我已经在我另一个鲁信的帖子阐述了。
自此,上半年由年初盈利变成了亏损35%。离场后我重新调整了我的持仓思路,下半年主抓a股还未启动,但是港股已经涨上天的房地产板块。由于房地产的业绩很透明,且每月经营数据都有披露,给了我研究地产板块的机会,也参考了几家地产中大v的帖子。
从最初持仓的绿地控股,保利地产,金地集团,到后来主抓业绩爆发的 阳光城,中南建设 等,下半年一直呆再地产板块中,到17年年末,已经由亏损35%变成 盈利14%。我也一直力挺阳光城,中南建设,绿地控股,虽然我现在没有持股,但是还是长线看好,只是短线觉得过热,暂时回避下,有机会我还会回来。
18年,我觉得大白马和上证50的机会已经不大,有增长潜力的个股(包括创业板)及资产面被错杀的企业应该有大机会。
附上10年数据统计,按入市时间投入的资金为份额计算净值

